9成受訪夾心照顧者瀕臨抑鬱 團體促更新照顧者定義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10/02 16:59

分享:

分享:

大銀的總監及總編輯陳曉蕾指,政府對照顧者定義狹窄,令大批「夾心照顧者」受忽略。(經濟日報記者攝)

去年發生數宗照顧者殺害被照顧者的悲劇,照顧者情緒令人關注。慈善機構《大銀》調查發現,有9成照顧者壓力評分瀕抑鬱邊緣;推算本港有逾23萬「夾心照顧者」未可享政府服務,面對極大壓力,倡港府更新照顧者定義,擴闊受助人士範圍。

《大銀》今年8月訪問449名照顧者,逾8成屬女性,有53%是45歲以上,有47%是大專以上,有54%已婚,其中四份之一月入5萬元以上。受訪者中有6成人是照顧父母,有一半是非與父母居住。

調查透過「沙氏負擔訪問(ZBI)」,初步測試被訪者的壓力評估,結果發現9成人照顧壓力評估達24分或以上,即有較大機會患上抑鬱,其中最高分更達86分,已接近最高分數88分,而35至55歲的中年照顧者,照顧壓力評估達24分以上,更達94%。

大銀總監及總編輯陳曉蕾指,根據政府和社福界定義,「照顧者」需符合「與被照顧者同住、有親屬關係及非受薪」三個要求,依此定義的香港照顧者約為23萬人。

但她指,實際上有不少人非與父母同住,但卻要為照顧父母付出極大心力,同時亦要為自己生活奔波,以此推算,這種「夾心照顧者」在全香港遠超過23萬人。

她認為,調查反映「夾心照顧者」有學識,有財政能力,但仍然面對極大壓力,甚至比長者照顧員更高,因政府對照顧者定義過於狹窄,令這群夾心照顧者未能用到政府服務。

她以日本為例,日本有就老人服務成立個案經理,為照顧者提供支援,而香港就老人服務的支援資訊零碎,令夾心照顧者有錢亦未必懂得在社會上尋到適合的資源。

她認為,調查反映這群夾心照顧者正承受巨大的情緒壓力,促政府必需先更新照顧者的定義,令受助人士的範圍擴闊,日後檢討為照顧者提供的支援服務時,才能兼顧這一群「夾心照顧者」。